Pickle x Banana

匹克球握拍方式:教你什麼狀況下合適的握拍選擇

目錄

握拍不是小事。它決定你能不能在關鍵球把力量、旋轉與穩定度同時拿在手裡,也決定你的手肘與手腕會不會在長期對打後抗議。

與其追求一種萬用握法,如果不排斥,也可以自己選擇一套小而精準的握法系統,比如因為自己的習慣或風格去轉換,在廚房是一種握法,發球則是另一種握法等,並把「何時換、換到哪裡」練到下意識完成。

觀念建立:了解匹克球握拍把手、8個斜邊和手指張力

八角形把手的「地圖」

大部分拍柄都是八角形。用食指第一指關節當作定位點,去貼住不同的斜邊(bevel),你就能把每一種握法固定成可重複的「位置」,而不是每球都靠感覺。

槓桿與穩定來自手指

可以嘗試別用「鐵鎚握」整把夾緊(也就是握得像是拳頭一樣 👊)。如果你把食指往上延伸,手指放鬆、攤開,小指靠近尾帽,讓拍柄長度替你放大槓桿。你會得到更穩的拍面與更好的細膩手感,手腕角度也更健康。

三大核心握法:用途與取捨

大陸式(Continental)

右手持拍:食指指根關節放在握把第 2 斜面
左手持拍:食指指根關節放在握把第 8 斜面

像握手那樣自然,像是拿菜刀那樣。右手持拍時,食指關節落在把手左後方斜邊。正反手轉換迅速,面角中性,特別適合廚房區對抽、截擊與緊急防守。

缺點是正手強力上旋需要更到位的步伐與時間。

東方式正手(Eastern Forehand)

右手持拍:食指指根關節放在握把第 3 斜面
左手持拍:食指指根關節放在握把第 7 斜面

食指關節大致在拍面正後方。發球、正手平抽與推進球路都好用,速度與上旋的平衡感容易掌握。靠近網前時,記得回到較中性的設定,否則反手待機會下修。

西方式(Western)

右手持拍:食指指根關節放在握把第 5 斜面
左手持拍:食指指根關節放在握把第 5 斜面

指關節再往把手下方轉,雖然網球很常見,但在匹克球比較少人用的握法,因為匹克球很少需要強力上旋抽球,這個握法在廚房也比較彆扭。但是還是有幾個特定職業選手喜歡這種握法:比如 Quang Duong、Riley Newman。

底線需要更厚重的上旋時很香,或在特定反擊(例如 pancake / Scorpion)能保護身體線。不過如果在廚房區長時間維持這個面角,反手覆蓋與手速對抗會變辛苦。

情境選擇:球來了,要用哪一種「握拍方式」?

這個握拍方式比較特別,但當然不是不行,他使用食指來做擊球的引導

廚房區:吊小球、截擊、手速對抗

把大陸式當作預設。正反手不必換握就能應付,面角自然、容錯高。遇到需要更長正手伸展或要做帶滾的半截擊,短暫轉向東方式正手,但要意識到反手的待機會變差。

發球與正手推進

要直線速度與可控上旋,用東方式正手。想要弧線更高、下墜更明顯,可以轉一點半西方式,但在上網前請回到中性握法,否則廚房線上的反應會被鎖住。

反手抽擊與反擊

單手反手用「高位」大陸式會比較能打穿,還能帶些上旋。若改雙手反手,非慣用手提供穩定與方向,能避免用東方式正手角度去打反手的尷尬與手肘拉扯。

吊球、重置與緊急救球

節奏變快、空間變小時,簡單就是優勢。維持大陸式,讓拍面保持中性,把來球吸收、放短、重置回到你要的節奏。

高壓與特殊反擊

高壓球以東方式正手或大陸式都能穩定出角度。避免全西方式把手腕鎖死。至於 pancake / Scorpion 這類情境反擊,重點不是酷炫,而是你能不能「切進切出」不拖泥帶水。

過渡區(Transition Zone)策略:從底線走到廚房線的那段路

過渡區(Transition Zone)就是底線到廚房專斷區域,前進過程常遇到低球。用大陸式邊走邊提拉,防守、續攻兩頭兼顧,也免去移動間的手忙腳亂。把「最後一次換握」安排在接近廚房線前,會比較穩定。

如何把握拍方式切換變成肌肉記憶

要把握拍方式切換成肌肉記憶,重點在「反覆、情境、感覺」三個元素:先在場下用眼睛確認切換位置,接著練習閉眼靠觸感快速找到斜面,再把它放進比賽情境,例如到廚房自動切大陸式、底線強攻用東方式,讓握拍和動作綁定起來。

久了,你的手指和手腕就會在不同球路下自然反應,不需要再刻意思考。

雙手設定(從底線發動)

用非慣用手先幫忙「擺正」拍面,再放開進入擊球。雖然比單手慢一點,對正在建立地標的新手更友善。待機一律以大陸式為主,需要時再轉。

常見錯誤:握拍為什麼卡關,怎麼立刻修

1. 全場只用一種握法

在廚房區長駐東方式正手,反手覆蓋會吃虧;全程半西方式,網前反手會被綁住,除非你加入雙手反手。工具要對題,別硬拗。

2. 用正手角度打反手

很多人用東方式正手角度去抽反手,手腕與前臂都在弱位,時間一久手肘會抗議。換成高位大陸式打一拍,或直接改雙手反手,身體會謝謝你。

3. 廚房正反手使用轉換很大的握拍

廚房來回通常很快,有時候無法快速轉換握拍方式,而且會讓你的擊球變得不穩定。

依你的匹克球風格和程度,挑握拍方式

新手路線

先同一用大陸式握拍,避免握拍方式轉換的失誤或不適應。發球、正手抽擊、廚房區與防守待機都用大陸式能穩定在上網前「轉回中性」後,之後再慢慢去嘗試東方式的加上抽球旋轉。

網球轉項

本能可能偏半西方式。別忘了匹克球沒有球線,拍面更誠實。底線抽擊改東方式正手,上網與廚房區改大陸式,旋轉就會變成武器,而不是誤差來源。

控球派與旋轉派

控球派:以東方式正手推進,進入廚房或遇到快球立刻切回大陸式。
旋轉派:發球、抽球可用半西方式堆旋轉,但上網前務必回東方式或大陸式,手速對抗才不會手腳被綁。

握拍轉換練習菜單:把選擇權練回來

  • 在家練習握把方式變換:原地交替做 10 次大陸式、10 次東方式正手、10 次半西方式。感覺和記住固定每個定位點的觸感。
  • 發球+第一拍的握法:先用東方式正手發球與抽擊。再嘗試幾組半西方式發球,感受弧線與下墜。往前上網前,確實切回大陸式握法,靠近廚房線時鎖回大陸式。
  • 過渡區提拉走路練:自己餵球或請隊友餵低球,從底線走向廚房,全程只許用大陸式提拉與防守,不得中途換握。把低球安全運送到網前,是過渡區的勝負手。
  • 廚房區手速練習:請隊友連續 30 秒往身體抽球。你維持大陸式,任務只有三件事:拍面垂直或微微關閉、短擋回去、把節奏拉回你要的位置。

握拍方式是一個系統,而不是信仰

用大陸式(Continental)承擔反應與防守,用東方式正手(Eastern Forehand)推進發球與正手抽擊,把半西方式(Semi-Western)當成情境工具去堆旋轉或做特殊反擊。

雖然這麼建議,但這不是什麼聖經一定要這麼做。最重要是找出你最喜歡舒服的方式,讓你發揮你的優勢,能在正確的時間切到正確的握法,拍子會開始替你工作,你的決策也會變得乾脆而穩定。

Picture of Jerome | Pickle x Banana

Jerome | Pickle x Banana

Pickleball Lover,在越南 🇻🇳, 現在 Threads 每天發文,也正在嘗試和Joola、CRBN、Selkirk一起開發新產品

更多精選文章